期刊
  出版年
  关键词
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
Please wait a minute...
选择: 显示/隐藏图片
智能井系统井喷失控风险事故树分析
刘录翔, 高永海, 蒋宏伟, 陈野, 赵欣欣, 王迪, 宋武强
摘要269)      PDF (1087KB)(2136)   
 智能井系统是完井领域的一门新兴技术。由于其自身结构以及所应用的复杂储层环境等因素,智能井系统在现场安全,尤其是井喷失控方面风险较大。采用事故树法,以智能井井喷失控为顶事件,结合地质、装备、设计及人工操作等基本事件,建立智能井井喷失控评价模型,通过最小径集和结构重要度,分析关键风险因素,并根据智能井本身的特点赋予各事件不同的概率值,最终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。结果表明,智能井系统井喷失控的风险比常规钻井风险更高,在应用时要额外注意监测与控制信号双向传递的通畅性,以便更好的控制井喷风险,降低生产损失。
2020, 43 (3): 13-16.    DOI:10.3969/J. ISSN.1006-768X.2020.03.05
基于随机森林的溢漏实时判断方法研究
史肖燕, 周英操, 赵莉萍, 蒋宏伟
摘要284)      PDF (1888KB)(1757)   
 在钻井过程中,对溢流、漏失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。文章采用以数据为驱动的机器学习算法—随机森林方法,来对溢流、漏失进行实时识别判断。基于随机森林的溢漏实时判断方法包括:综合钻井实时测量数据和井史数据生成溢流、漏失原始数据集;对溢流、漏失原始数据集进行预处理;采用自助法采样技术生成溢流、漏失训练数据集;对每个训练集,采用分类回归树算法生成分类树;对新的实时数据,利用已生成的分类树的投票结果判断是否有溢流、漏失发生。现场实例显示,通过对钻井实时测量数据的合理预处理,结合随机森林的方法,溢流、漏失可在早期被准确识别。同时,由于随机森林可以处理大量的特征数据(输入数据),并可在决定类别时,评估特征的重要性;利用随机森林对初选的特征进行重要性分析,结果表明,钻井液流入流出差对于溢流、漏失的判断具有重要影响。
2020, 43 (1): 9-12.    DOI:10.3969/J. ISSN.1006-768X.2020.01.03
大位移井井下钻柱耦合动力学分析研究
杨尧, 蒋宏伟, 袁志平
摘要160)      PDF (1803KB)(1636)   
兴古7-H173大位移作业工况复杂,井下钻柱由于钻压、转速等因素容易发生耦合振动,研究大位移井井下钻柱纵向、横向、扭转三维耦合振动规律对减少钻具疲劳失效至关重要。本文建立大位移井钻柱耦合动力学有限元模型并求解,模型主要考虑了三维振动位移随时间的变化,同时考虑了井底钻压波动对耦合振动频率的影响,结合理论和现场进行分析。通过数值模拟发现,钻具耦合振动存在周期性变化规律,井底钻压波动越大,井下钻柱耦合振动频率幅值越大,但振动周期未发生明显改变,振动频率在一阶固有频率与二阶固有频率幅值之间的波动范围减小;而转速越高,振动周期明显减小,振动频率在一阶固有频率与二阶固有频率幅值之间波动范围减小,越容易达到共振幅值。通过现场试验可以发现,井下钻柱振动存在周期性波动,高钻压、高转速条件下井下钻柱振动明显加强,而降低钻压、转速,振动明显减弱,与数值模拟规律接近,具有一定适用性,为大位移井下钻柱振动研究提供了可靠性意见。
2018, 41 (5): 1-4.
钻井工程软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
刘岩生 , 赵 庆 , 蒋宏伟 , 张冬梅 , 周泊奇 , 唐纯洁
摘要862)      PDF (348KB)(4047)   
   随着钻井工程施工向复杂地区的扩展以及钻井新工艺、 新技术的发展, 钻井工程越来越依赖于软件系统的支持, 如井眼轨迹设计、 大斜度井/ 长井段水平井摩阻扭矩分析等。文章介绍了国内外钻井工程软件现状和功能特点, 重点说明了目前国内钻井软件系统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果。经过“ 十一五” 科技攻关, 已经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钻井工程设计与工艺软件, 初步解决了我国钻井软件长期依赖于国外软件的局面, 基本满足了国内油田钻井工程设计与施工分析的需要。
2012, 35 (4): 38-.
磁导向技术在SAGD双水平井轨迹精细控制中的应用
杨明合, 夏宏南, 屈胜元, 朱忠喜, 蒋宏伟
摘要1244)      PDF (234KB)(3033)   
  随着对稠油/超稠油油藏的开发力度越来越大,SAGD钻井技术已经成为开发这类油藏的一项前沿技术。SAGD双水平井轨迹精细控制成为这项技术的一个突出问题。MGT磁导向钻井技术能够在不考虑完成井的轨迹绝对误差前提下,根据已完成井的轨迹,对待钻井的轨迹实行闭环控制,以有效的减小轨迹误差,达到设计要求。MGT磁导向系统对SAGD双水平井轨迹的精确测量、控制技术,是在传统井眼轨迹测量、控制技术基础上的延伸与发展。这项技术具有性能可靠、高效率等特点.达到了商业化应用的模式。
2010, 33 (3): 12-14.